不少人認為日本腦炎是小朋友專屬,這可是大特錯的觀念。專家表示,從1998年以後的日腦病例,約9成是成人,日腦一旦發病高達30%患者死亡,甚至有半數倖存者留下精神性異常等後遺症,患者中卻只有低於1%的病例會出現臨床症狀,因此難被察覺,呼籲民眾接種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最好的方法。
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表示,截至6月26日,全台已有17起日本腦炎感染案件,為去年同期案例數的2.8倍高,發病期間出現發燒、頭痛、意識障礙、甚至有性格大變判若兩人等症狀。
紀鑫說,在台灣,日本腦炎之所以一直無法根除,與疾病的傳播途徑、全球暖化10、台灣四面環海、一年四季濕度皆高於70%的地理環境11密不可分。日本腦炎主要藉由三斑家蚊、環紋家蚊進行傳播,每當雨季來臨時,病媒蚊便隨之大量孳生,並將病毒傳播至人類身上。
活動假牙紀鑫指出,根據2017年10月刊登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期刊的台灣本土研究指出,溫度和濕度都會影響日本腦炎病毒的傳播。當溫度上升至22度後,每升高一度,日本腦炎感染案例數將增加14.4%;當相對濕度增加至70%至74%,隨後每增加5%濕度,日本腦炎感染案例數將增加9.8%。
值得注意的是,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強調,成人對於日本腦炎普遍存在「事不關己」的迷思,實際上,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所公佈的日本腦炎案例年齡分布來看,自1998年以後,有9成為20歲以後的成人,其中又以40歲至59歲為感染的高風險族群。
年紀大的長輩的活動假牙隨著年齡增長與骨質流失,活動假牙就會逐漸沒有施力點,開始滑動,容易造成黏膜發炎及破皮,活動假牙的問題多會出現在下半部牙齒,面對這樣的狀況,現在可以利用「植牙」的概念來協助固定全口活動假牙。「這道理並不難,就像是幫活動假牙裝上鈕扣固定。」其實就是在下顎前牙的下巴骨裝上兩顆植體,植體上方搭配活動假牙,再裝上類似鈕扣的裝置,完成後將活動假牙扣上,就可以減少活動假牙跑掉的問題。下顎前牙的下巴骨因骨質比較硬,且沒有重要的神經、血管通過,就算因長期配戴活動假牙而萎縮,多半仍具放置人工牙根的條件,只須植兩顆牙齒,花費40分鐘,對年紀較大的老年人來說,也比較不用擔心無法手術的問題。不過,術前還是要經過詳細的健康評估,最好是沒有嚴重的血糖、血壓問題、服用抗凝血劑等狀況;術後病患家屬也要注意協助維持傷口的清潔。並每半年固定回診,請醫師協助改善活動假牙狀況,這樣才能延長假牙的使用期限。
只要小時候打過疫苗就終身有效?紀鑫說明,根據疾管署研究顯示,多數成年人體內的日本腦炎抗體陽性率會隨著時間逐漸下降,其中以1961至1977年出生的族群為最低,此族群往往為家中的經濟來源及照顧者,一旦罹病,恐對家庭造成極大負擔。
李秉穎說,日本腦炎病毒會侵犯腦、脊髓及腦膜,一旦發病會造成3至30%患者死亡,30至50%的倖存者留下永久的神經性症狀或精神性異常等後遺症。然而日本腦炎感染患者中僅有小於1%的案例會出現臨床症狀,遠遠低於同屬黃病毒科感染疾病的茲卡、登革熱,也正因為難以察覺,如何提前做好預防顯得相當重要。
活動假牙只要不接近高危險地區,如豬舍、稻田等,就不會有感染風險?李秉穎提到,研究顯示三斑家蚊最遠飛行距離可達3公里,體內的病毒更可透過產卵傳給下一代,傳播範圍遠遠超乎想像,病媒蚊可能無所不在。
目前沒有針對日本腦炎病毒治療的抗病毒藥物,接種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式。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日本腦炎流行高峰落在每年5月、6月、7月,往年案例不過10例、15例,但是今年至今已經有21例本土案例,感染患者皆為成人。
李秉穎、紀鑫共同呼籲,成人若未接種日本腦炎疫苗者、疫苗接種史不全、居住地或工作場所接近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地區、至流行地區旅遊,以及喜愛遊山玩水、騎腳踏車、露營等戶外活動的民眾可諮詢醫師如何有效預防日本腦炎,提升自身保護力,以降低感染風險。
全瓷冠與傳統假牙最大的差異在於美觀性。傳統假牙因為含有金屬材質,所以在假牙靠近牙齦邊緣處會有染色之情形發生,呈現灰黑色的狀態。如果是在前牙美觀區選擇傳統假牙,時間一長容易造成牙齦染色,諸多患者會因此無法接受。除了牙齦染色之外,在醫師全程使用顯微鏡微創精準的研磨牙齒後所製作的全瓷冠與傳統假牙,於密合度上亦有相當程度的差異,運用牙科專用顯微鏡放大至25倍的檢查,即可一目瞭然,假牙須有好的密合度,才不會產生縫隙造成食物堆積,滋生細菌,進而導致二次蛀牙。
留言列表